港府内地抢人?香港身份更易取得?教育陷低谷,或重启争议政策!-贝亚特留学

欢迎访问贝亚特留学

港府内地抢人?香港身份更易取得?教育陷低谷,或重启争议政策!

Time:2024-09-04 15:09:50 Author:Beata.K

香港教育以其国际化卓越质量吸引了众多内地家庭的关注。许多家庭通过优才计划高才计划获得了香港身份,为子女寻求更好的教育机会。

 

近日,香港有可能重启“双非政策”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。这一政策在阔别11年后可能重回视野,并伴随着众多争议。对于期盼香港教育的内地家庭而言,重启“双非政策”将带来怎样的影响?

 

 

 

01 - 香港招生严重不足

 

由于移民潮的持续出生率的降低,香港的中学招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2024年,共有51,393名学生参与了升中派位,比去年和前年的5万和4.9万人略有上升,增长了1.75%。尽管这一增长幅度不大,但无法掩盖即将到来的困难。

 

教育局预计,到2025年,12岁学童人数将大幅下降16%,从6.83万降至5.88万,并预计到2029年进一步降至5.43万。这一显著下降意味着香港的中学招生池将大幅缩减,许多学校可能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。

 

 

 

香港出生率持续走低是导致学龄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。高昂的生活成本、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教育费用的不断上升,使得许多年轻人选择推迟或不生育。1960年以来,香港的出生率急剧下降,目前已降至全球最低,仅为0.8,而居民平均寿命却持续领先全球,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。

 

这一趋势不仅在香港明显,全球范围内也普遍存在,但香港的人口流动性较低,难以通过外来人口弥补学龄儿童数量的不足。数据显示,近三年来,约有19万香港人移民离开,其中包括约6.8万名中小学生。这一趋势导致过去三年中,香港分别有1所中学、1所小学和41所幼儿园停办,其中仅公营小学就减少了294个班级。

 

 

 

面对生源危机,许多中学可能需要调整,缩减班级规模,甚至面临关闭的风险。教育界立法会议员朱国强表示,如果未来十年没有重大政策干预,香港中学数量可能减少四分之一,近百所中学可能面临关闭。

 

尽管一些专才计划如“高才通”可能带来一定数量的插班生,但这些学生未必能在中一入学,可能会插班到其他年级,因此对增加中招生数量的影响有限。香港中学招生的“寒冬”已然逼近生源困境成为香港社会面临的一道重大难题。

 

 

 

 

02 - 或重启争议政策

 

为了应对本地学生不足的问题,香港政府将注意力转向了来自内地的学生,考虑重新审视并可能重启一项曾引发广泛争议的政策——“双非儿童政策”。“双非”指的是父母双方均为“非香港居民”的内地孕妇在香港生下的孩子,这些孩子可以自动获得“香港永久居民身份”。

 

 

 

这一政策曾吸引大量内地家庭涌入香港,希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未来。然而,这也引发了社会的激烈争论。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97年,当时一名内地孕妇在香港持双程证逗留期间生下了男婴庄丰源。虽然庄丰源的父母都没有香港居留权,但终审法院在2001年判决庄丰源胜诉,使其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。这一判决迅速成为法律先例,并成为其他内地父母的参照标准。

 

随着2003年港澳个人游(自由行)政策的实施,大量没有香港居留权的内地孕妇纷纷赴港生子,以便为子女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。这一趋势迅速蔓延,引起了香港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。许多香港本地居民认为,“双非儿童”的涌入使得原本紧张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更加捉襟见肘。公立医院的产科服务面临巨大压力,学位竞争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愈加严重。最终,这种情况促使“双非儿童政策”在2013年被严格限制。

 

 

 

然而,随着近年来香港生源危机的加剧,重新启动“双非儿童政策”成为可能。新政策可能会设定更为严格的经济条件。人大代表林顺潮认为,新版“双非”政策需要在吸引内地家庭的同时,确保这些家庭具备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抚养子女直到成年。例如,可以参照“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”,要求申请家庭在香港拥有一定额度的投资资产。

 

换句话说,内地家庭若想在香港投资以获得生育子女的名额,这一政策可能会降低高净值人群为子女获取香港身份的成本。根据香港法律,任何在香港出生的孩子自动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,这包括那些父母均为内地居民的儿童。这种身份背后潜藏着通往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,因此重启“双非”政策可能会再次引发赴港生子的热潮。

 

 

 

 

03 - 内地家庭的机遇、顾虑与期望

 

对许多内地家庭来说,这一政策的重新推出不仅象征着新的机会和希望,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和潜在挑战。香港的教育体系以其高水平和国际化而著称,吸引了许多希望为子女提供更优质教育的内地家庭。很多父母希望通过“双非”政策,帮助孩子进入香港的教育系统,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国际视野。

 

 

 

相比于国内高考,DSE和华侨生联考为内地学生提供了通往国内外顶尖学府的宽广道路。例如,2024年的DSE中,前37.5%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香港排名前八的大学。然而,随着“双非”政策的重新开放,越来越多的内地家庭涌入香港争取教育机会,这将导致原本紧张的教育资源变得更加稀缺。

 

最近几年正好是当年“双非儿童潮”开始升学考试的年份。2023年的华侨生联考人数达到7,238人,推动了全国港澳台联考人数的激增。2024年港澳台联考人数达到了10,320人,同比增长了43%,预计明年可能会翻倍。这表明,未来“双非”政策的重新启动将使香港的升学途径变得更加拥挤。

 

 

 

另一方面,经济门槛也是内地家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。新政策可能会对申请家庭设定较高的经济标准,要求父母在香港拥有一定额度的投资资产。这意味着,只有经济实力较强的家庭才能承担这一“通道”,这也将排除许多普通中产家庭。此外,即使成功获得香港身份,子女的教育和生活费用将成为长期的经济负担,需要父母进行周密的规划和考虑。

 

 

 

 

04 - 赴港读书不轻松

 

前面讨论了广泛的社会与教育问题,那么当我们将视角聚焦到个人层面时,会发现更为复杂的现实。在香港的学生群体中,有一种特殊的情况,那就是跨境学童。每天早晨,他们从深圳出发,穿越边境,到达香港的学校;傍晚时分,他们又返回深圳的家中,通勤时间至少需要三小时。

 

这些在香港出生、在内地生活的孩子,虽然拥有香港户口并享受相关福利,但他们的生活却是在两个城市之间不断切换。在截然不同的城市环境和文化氛围中,他们的生活变得极为“撕裂”。

 

 

 

尽管他们能够享受香港的福利,但由于各种特殊原因,他们始终与真正的香港社会保持着一层无形的隔阂。随着成长,这些跨境学童在频繁更换身份和生活环境的过程中,可能逐渐形成孤立感,感到与周围社会格格不入,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。正如电影《过春天》的导演白雪与一群16岁左右的跨境学童交谈时发现,当被问及“你觉得自己是哪里人”时,女孩们只是模糊地回答:“我有香港身份。”

 

不同的文化、语言和社会规范让他们在认同感上陷入困境。他们不仅需要应对学业压力,还要在心理上承受自我认知的割裂。双非儿童的困境和尴尬常常被忽视。对于许多内地父母而言,香港重新启动“双非儿童政策”成为一个重要的决策点:是继续在内地接受教育,还是抓住机会进入香港?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,更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全方位考量。

 

 

 

在内地高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,香港面临少子化带来的挑战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内地家庭寻求更广阔的教育机会和发展前景。然而,这种双向选择是否能真正实现共赢,还需要时间来验证。

 

 

 

 

有留学需求的同学可以联系我,贝亚特留学个性化精品化的多对一服务,能帮助大家形成选校、专业和职业规划三者结合的独特申请方案。 

 

还想了解更多实时资讯,可以关注厦门贝亚特留学中介余伟老师,我们会持续更新留学的新鲜资讯~

 

 

 

闽ICP备2022001691号-1